从街头小摊到全国连锁:锦州烧烤的商标突围与品牌崛起之路
在东北烧烤的江湖里,锦州烧烤如同一匹黑马,用一根铁签串起了从地方小吃到行业标杆的逆袭传奇。截至2025年,全国悬挂“锦州烧烤”招牌的门店已突破3万家,这一数字不仅远超东北其他省份的单品类门店规模,更让“锦州烧烤”成为烧烤行业的代名词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源于2005年那场关键的商标注册——一块小小的牌子,撑起了整个产业的品牌化野心。

一块招牌的含金量:非遗技艺与商标保护的化学反应
2005年,锦州市烧烤行业协会成立,同年成功将“锦州烧烤”注册为商标,成为全国少数以城市命名的餐饮类商标之一。这一举措看似简单,实则为品牌扩张埋下了伏笔。商标如同“身份证”,让散落各地的烧烤摊有了统一的品质背书。2010年,锦州烧烤进一步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,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的碰撞,让品牌价值陡增。

这种保护并非闭门造车。市委书记佟志武曾强调,要将烧烤品牌与本地文旅资源“捆绑销售”,例如整合道光廿五酒、锦州小菜等传统美食,形成“美食+”的生态链。这种策略让商标不仅是法律符号,更成了文化IP的载体。
3万家门店的扩张密码:标准化与地域渗透的双轮驱动
从沈阳、大连到北京、哈尔滨,锦州烧烤的红色招牌如同燎原之火,甚至被网友戏称为“烧烤界的沙县小吃”。其扩张逻辑可拆解为两点:

标准化输出: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工艺标准,确保“锦州味道”不走样。例如,炭火温度、腌料配比等细节被写入操作手册,让异地门店能复刻原汁原味。
地域适配性:在东北主打“怀旧牌”,用粗犷的烟火气吸引本地食客;在一线城市则强调“非遗技艺”,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的需求。
数据显示,辽宁省烧烤门店数达29614家,居东北之首,而锦州烧烤的门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,成为当之无愧的品类龙头。

产学研联动:给烧烤插上创新的翅膀
品牌的长红离不开人才储备。2025年初,锦州烧烤行业协会与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达成合作,计划共建烧烤产业学院。这一“校企联姻”的目标很明确: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擅长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,甚至带动农林渔牧等上游产业。用业内人士的话说,“这是给烧烤签子装上了发动机”。

品牌效应下的经济账:一根烤串拉动的地方GDP
锦州烧烤的扩张绝非简单的数量游戏。借助烧烤文化节,当地打造了“七点一线”滨海旅游带,将笔架山、水世界等景点与烧烤体验捆绑推广。这种“美食+旅游”的模式,让游客人均消费提升40%,部分门店旺季日营业额突破10万元。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延伸。从羊肉供应到调料生产,锦州烧烤带动了超过20个相关行业。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:“我们卖的不是烤串,是一整套地方经济解决方案。”
未来挑战:品牌护城河如何越挖越深?
尽管成绩亮眼,锦州烧烤仍需面对同质化竞争和消费者疲劳的隐忧。下一步,行业协会计划通过三项举措巩固优势:
技术升级:研发自动化烤制设备,平衡效率与非遗技艺的纯手工特色;
文化输出:联合影视IP推出主题门店,强化“烧烤界迪士尼”的定位;

国际试水:在韩国、日本等东亚市场开设试点,测试海外接受度。
从商标注册到3万家门店,锦州烧烤用20年时间证明:地方美食的终极归宿,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,更是一套可复制、可进化、可反哺地方的商业范式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我们会看到更多“锦州模式”在中华美食版图上开花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