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锦州:非遗大集唤醒辽西走廊的文明心跳

锦州新闻网 阅读:12 2025-05-12 11:49:29 评论:0

  

  在春意盎然的五月,辽宁省锦州市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——2025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集正式开市。这场集结了辽西地区百年技艺与风物的盛会,不仅成为当地居民重温传统的节日,更吸引着全国文化爱好者与游客的目光。走进位于文化艺术中心C座二楼的非遗传承基地,仿佛踏入一条时空隧道:百余名非遗传承人携近40项技艺齐聚,千余件作品从糖画的甜香到绳结的斑斓,再到中药的馥郁,共同编织出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。

  当剪纸艺术遇上百年熏鸡:舌尖与指尖的对话

  在非遗大集的中心展区,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人正用红纸演绎《赤壁怀古》的磅礴——这幅曾登上台湾《联合报》的义县撕纸作品,如今以更立体的形式呈现,纸张的撕裂处似有江涛奔涌。而与之相邻的沟帮子熏鸡展位,则飘散着果木熏烤的焦香。这种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美味,选用闾山脚下散养的土鸡,以祖传秘方腌制后,用梨木慢熏六小时,金黄油亮的表皮下藏着琥珀色的肉质纹理。令人称奇的是,剪纸艺人特意创作了一套《熏鸡 *** 图》,十二幅连环作品将宰杀、腌制、熏烤等工序化为艺术符号,游客可一边品尝熏鸡的咸鲜,一边透过剪纸窥见其三百余年的工艺密码。

  古塔庙会里的活态传承:从烤全羊到凌川老窖

  移步至有着千年历史的广济寺古塔脚下,非遗大集的户外分会场正上演着更粗犷的辽西风情。直径两米的铁制烤架缓缓转动着现宰的全羊,油脂滴落在果木炭上爆出噼啪声响,这与锦州皮影戏台传来的铿锵锣鼓形成奇妙共鸣。当地老饕们熟稔地撕下羊腿肉,佐以凌川老窖的绵柔——这种采用医巫闾山泉水的白酒,曾在1953年成为国宴用酒,其酒坊遗址仍保留着清代"同盛金"烧锅的木甑器具。庙会西侧的太平鼓表演更将气氛推向 *** ,身着满族服饰的舞者击鼓时,鼓面彩绘的狩猎图腾与烤全羊架上的焦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,让人不禁感叹游牧文化的基因仍流淌在现代锦州人的血脉中。

锦州新闻网

  非遗经济的创新实验:从展演台到电商直播间

  本次大集特别设置了"非遗转化实验室",传统技艺正被赋予当代生命力。辽西木偶戏的传承人将《三打白骨精》改编成沉浸式儿童剧,小观众们可操纵迷你木偶参与剧情;而西城派东北大鼓的艺人则尝试用电子乐伴奏,沧桑的唱词混搭合成器音效竟毫无违和。更引人注目的是二楼东侧的直播区:90后非遗推广员们用手机镜头带着网友"云逛集",仅开幕当天就售出剪纸衍生品1200余件,沟帮子熏鸡礼盒的预定量更突破300份。这种"老手艺+新渠道"的模式,让锦州7项国家级非遗、28项省级非遗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。

  从庙堂到江湖:非遗保护的全民参与

  在非遗基地外的文化长廊,市民可亲手体验技艺活化过程。五彩绳结展台前,七旬老人李淑芹正教年轻人用"万字不到头"编法 *** 车挂;而中药香囊工作坊里,孩子们将藿香、苍术等药材填入绣有皮影戏人物的绸袋,传统医学以可爱形态走入日常生活。锦州市文旅局负责人透露,此类互动项目参与度较往年提升47%,“让非遗从博物馆玻璃柜里走出来,变成可触摸、可品尝、可穿戴的生活伴侣,才是更好的保护”。

  暮色降临时,非遗大集亮起千盏仿古灯笼。皮影戏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唱腔飘过熏鸡展位残留的肉香,剪纸工作坊的红纸屑与烤全羊区的青烟在空中交织——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,恰似辽西走廊上吹过的海风,既古老又新鲜。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所写:“在这里,传统文化不是标本,而是跳动的心脏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锦州新闻网立足锦州全域,辐射辽西及东北地区,提供新闻、民生资讯与深度报道,打造智慧化、互动化的区域信息枢纽